早春二月,小草萌芽之中,有一种类似蓬蒿的植物,其新叶自陈根上生发,经春风吹拂,转眼间便茵茵绿意铺满一地。唐代中药学家陈藏器在《本草拾遗》中对此描述:“此虽蒿类,经冬不死,更因旧苗而生,故名茵陈。”茵陈在我国分布很广,北方的田间地头、河边山坡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现在农村的很多地区还普遍流传一句民谚“三月茵陈四月蒿,五月六月当柴烧”,说的就是茵陈入药要注意采收的时间。不过要提醒一下,这里的三月与四月指的是农历,而不是我们现在习惯上的阳历。
茵陈蒿的故事
民谚“三月茵陈四月蒿”这句话的由来相传和名医华佗有关。东汉末年瘟疫四起,曾有一黄痨病人找华佗医治,华佗虽遍用良药、费心调治,却仍不见好,病情反而有愈延愈重之势。无奈之下,只好交代病人回家准备后事。谁知一年后,华佗再见到病人时,其病已痊愈,气色也恢复如初。华佗惊问他的病是如何治好的,病人却说并没有吃什么药,只是灾荒年间就靠上山采野蒿当饭吃。华佗听了恍然大悟,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。
从此以后,华佗每每遇到生瘟黄病的人,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。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,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。初步调查后,华佗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,一种是翠绿发青的,叫青蒿;还有一种是暗绿发灰的,叫灰蒿。瘟黄病的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效。
为了进一步弄清这种灰蒿的药性,华佗又经过三年的用药实践,发现此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、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效,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,万物发叶生枝,力量分散,就没有药效了。于是,他给这种灰蒿另起了一个名字—茵陈,并编了一句顺口溜:“三月茵陈治黄痨,四月青蒿当柴烧”,以利于百姓世代牢记相传。
茵陈的功效
茵陈,亦称茵陈蒿、滨蒿、白蒿、绒蒿等,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春季幼苗高6-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,除去杂质和老茎,晒干。春季采收的习称“绵茵陈”,秋季釆割的称“花茵陈”。
茵陈在历代本草文献中均有记载,其性苦、辛、微寒,归脾、胃、肝胆经,具有清利湿热、利胆退黄之功效,主治黄疸尿少、湿温暑湿、湿疮瘙痒等症。近些年研究发现,茵陈除具有利胆、保肝等传统药理作用外,还具有解热、镇痛、抗炎、抗病毒、抗肿瘤、降血压、调血脂、抗骨质疏松、神经保护、免疫调节、代谢调节、预防阿尔茨海默病(AD)等多种药理活性。
茵陈主要含有香豆素类、黄酮类、有机酸类、挥发油类、萜类等化学成分,其中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多为酚酸类化合物,如绿原酸、咖啡酸等,具有明显的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。茵陈及其成分主要通过增强胆囊收缩、增强肝细胞功能、促进胆汁分泌、增加胆红素和胆汁酸外排,从而发挥利胆作用。
茵陈的药膳食疗作用
《本草纲目》言:“茵陈,昔人多莳为蔬……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,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。”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,茵陈除药用外,亦广泛作为一种野菜食用,而且还是春天里不可多得的一道美味。初春时节,人们把从田野里采来的新鲜的茵陈洗净加工,用来做凉拌、蒸菜、煲汤等,在享用佳肴的同时,还能起到清热祛湿、理气疏肝的保健作用。茵陈酒还是“四宝酒”(佛手酒、金橘酒、玫瑰酒、茵陈酒)之一,曾入清宫作为老佛爷慈禧太后四时健身活血用的御酒。旧时老北京开春必喝“茵陈酒”,以舒筋活络,清热燥湿。
结语
茵陈苦泄下降,功专清利湿热而退黄疸,凡湿热薰蒸而发黄者,每用为主药。但因其苦寒,用量过大亦可引起头晕、恶心、腹泻、上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,因此,不宜长期服用。
参考文献
刘玉萍,邱小玉,刘烨,等.茵陈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[J].中草药,,50(9):-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