瘙痒症专科治疗医院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中藏经在脏腑辨证体系形成中的地位 [复制链接]

1#
动眼神经麻痹 http://bbs.khlqf.com

摘要:脏腑辨证起源于《内经》、《金匮要略》,形成于《中藏经》,完善于金元时期张元素,形成了理、法、方、药完整的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,其中,《中藏经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。

祖国医学的脏腑辨证,起源于《内经》、《金匮要略》,形成于《中藏经》,经唐宋孙思邈、钱乙等医家的发挥,至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张元素进一步完善,形成了理、法、方、药等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,因此《中藏经》对后世脏腑辨证论治理论的形成贡献巨大。

1脏腑辨证的理论起源

脏腑辨证起源于《内经》,在“邪气脏腑病形”、“经脉”、“本脏”等诸篇为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之本源;在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中也多采用脏腑辨证,其首篇就提出了“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的脏腑相关论,以及中风历节等诸篇甲。但是,就脏腑而言,《内经》的脏腑,仅指脏腑的生理现象与病理变化,而《金匮》的脏腑,则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,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结合的辨证方法,融合了病因、发病、病理传变、诊断、治疗的各种因素。因此,从理论上讲仍处于脏腑辨证萌芽状态。

2脏腑辨证的理论形成

华佗首创脏腑辨证之八纲,即“虚实寒热生死顺逆”;在其《中藏经》中提出:“脏腑辨证,首论阴阳;在开篇“人法于天地论”揭示了人与天地相参,天地之阴阳顺则盛,逆则衰,而人体亦同理的总规律。其次,虚实寒热,脏腑有别;外感内伤、辨从脏腑;《中藏经》先是把脏腑虚实辨证视为脏腑辨证的首要问题进行专篇论述;提出了五脏虚可见:四肢寒冷,消化不良,气机上逆,皮毛肌肉失于濡养,耳目昏塞,语声低弱,动辄喘促嘶哑,神识不收等一派脏气功能低下改变,其脉象沉、小、弱、微、短、涩、软。五脏实则见大小便难、胸膈满闷、肢节疼痛、身体沉重、头目昏眩、口唇肿胀、咽喉闭塞、皮肉不仁等气机血脉壅滞不通之象,或见纳食暴增、疮疽壅盛、肠中气急等机能亢进症状,脉象举按寻俱胜,有长、浮、数、疾、洪、紧之不同。六腑虚可见皮肤瘙痒、肌肉胀满等感觉异常,或饮食不化、大便滑脱不禁等消化系统异常症状。六腑实则见血气壅塞,化火生热则头痛目赤、咽喉肿痛、久则伤正、皮热骨寒,手足舒缓,腹部重按之快,饮食如故,其脉浮而实大等表现;然后以每一脏腑虚实寒热分别论述。其次,以脏气为根本判别预后;作者提出天地之阴阳顺则盛,逆则衰,对人体而言这个阴阳的定位又在脏腑。因此人体阴阳逆乱之象提示着脏气的衰竭,生命不久矣。具体而言,阴中之阴为逆,九死一生;阴中之阳为顺,九生一死;并指出夜发寒者从,夜发热者逆;昼发热者为从,昼发寒者为逆,从者生、逆者死”。因此《中藏经》对脏腑虚;实寒热辨证的论述历来被视为该书的精华部分,它创立了脏腑辨证之八:“虚实寒热生死顺逆”,继承和发展了《内经》的理论体系,标志着脏腑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;为后世医家开创了脏腑辨证的先河,因此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。

3脏腑辨证的理论完善

后世医家孙思邈正是在《中藏经》的基础上进一一步提出了“以脏腑辨证为中心,以虚实寒热为纲”的观点,治疗脏腑病症以调理脏腑的寒热虚实为目的,注重升降合用调理气机;对脏腑辨证走向辨证施治的主导地位起了重大推动作用。在这之后的宋代医家钱乙根据《内经》五脏五行的理论,创立了儿科五脏辨证:用“风、惊、困、喘、虚”来归纳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五脏的主要症候特点,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,用五行来阐诉五脏之间以及五脏与气候时令之间的相互关系,立五脏补泻诸方作为治疗的基本方剂;推动了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。到金元时期易水学派张元素则在《中藏经》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的理论基础上,结合《灵枢·经脉》是动所生病,和《素问》五脏苦欲补泻用药法,以及钱乙的《小儿药证直诀》等的方剂,汇成了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辨证论治体系;同时又以虛实寒热为纲,以生死顺逆判断病情的发展及其预后。正如他在《医学启源》中所说:“夫人有五脏六腑,虚实寒热,生死逆顺,皆见形证脉气,若非诊察,无由识也。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,寒则温之,热则凉之,不虚不实,以经调之,此乃良医之大法”。在其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》中则进一步提出治病用药先分脏腑、经络,再分虚实,虚则补之、实则泻之,补充了脏腑辨证用药不足,完善了理、法、方、药等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。

综上所述,《中藏经》在脏腑辨证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,后世医家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发展、创新,完善了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。这对于我们今天学习继承中医经典理论有很好的借鉴意义。溯本求源,我们在继承中医的脏腑辨证论治理论的基础上,还应与时俱进,结合现代医学的成果,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中医理论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