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、经常熬夜、饮食辛辣油腻等原因,皮肤油腻、红斑、脱屑以及脱发成为了许多人的烦恼,而脂溢性皮炎是引起上述症状的原因之一。
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、浅表炎症性皮肤病,好发于头面、胸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处,临床以皮肤油腻、暗红斑,表面覆有油腻鳞屑,可出现渗出、结痂和糜烂等湿疹样表现为主。
陈达灿教授是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和禤国维先生的学术继承人。他认为脂溢性皮炎虽表现于体表,却与五脏六腑,尤其是脾胃二脏有着密切的关系,故提出脾胃升降失常、湿热蕴结肌肤是本病的关键病机,临证以“调节脾胃升降,恢复脾胃运化”论治。
·辨病机圆机活法
脂溢性皮炎归属于中医学“面油风”“白屑风”等范畴,历代医家多从肺经风热、肠胃湿热、血热风燥或血虚风燥等立论,如《外台秘要》记载:“头风白屑……此本于肺热也”,认为本病发病多与肺热受风有关;《外科真诠》云:“面油风生于面上……阳明胃经湿热,受风而成”;《医宗金鉴》则认为白屑风多为“郁久燥血”而成。
通过参考古代医家观点,并结合岭南地区“土地卑湿,气候不同,夏则炎热郁蒸,冬则温暖无雪,风湿之气易伤人”的气候环境,可看出脾胃在脂溢性皮炎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,临证应注重调节脾胃升降、恢复脾胃运化的思路。治疗上需重视健脾、理脾和护脾,遣方用药多为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炒黄连、炒栀子等清和之品,而少用大补猛泻,做到补益而不碍胃,攻泻而不伤脾。同时还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,兼顾清心火、散肝火、宣肺热、补肝肾、清肠化湿等。
健脾土运化水湿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云:“太阴湿土,得阳始运;阳明燥土,得阴自安。”脾胃属土,有生化万物之功,脾胃功能正常,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至全身,濡养五脏六腑及形体官窍。《脾胃论·脾胃盛衰论》提出:“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。”若素体脾胃虚弱,加之饮食不节、嗜食辛辣厚味等损伤脾胃,脾运失司,津液滞留不行,则易聚而生湿,湿邪郁久化热,上熏头面肌肤而致病,患者常表现为头面部片状红斑、糜烂渗出或油腻性痂皮等症状。此外,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湿邪蕴结日久,则脾阳愈虚,水谷精微不布,气血无以濡养肌肤,日久可见皮脂溢出部位皮肤干燥粗糙,淡红斑片、糠秕样白色鳞屑及瘙痒等表现,其病机关键在于脾虚湿蕴。
调脾胃燮理升降
《医学求是》云:“诸脏腑之气机,五行之升降,升则赖脾气之左旋,降则赖胃土之右转也。故中气旺则脾升胃降,四象得以轮旋。”脾胃气机升降有度、清升浊降,有利于维持机体阴阳平衡、上下交通的正常生理状态。若六淫外邪、七情内伤、饮食不节等伤及脾胃,则中焦枢纽升降失调,纳化失司,气机运行失常,当升不升,当降不降,郁于中焦,致上下隔绝,阴阳不得相交。故临床常呈现上焦火热上炎,而中下焦虚寒内盛的寒热错杂之象,尤其是岭南地区常年湿热的气候使得阳气生发太过,更易致体内阴阳偏颇。患者在上可见面部、头皮或胸背部潮红、油腻性鳞屑黏附,灼热瘙痒等皮肤疾病,或兼心烦失眠、口舌生疮、焦虑易怒、痰黏难咯等症状;在下则多为腹胀纳呆、怕冷、易便溏、舌淡苔白腻或黄白相间等。
治疗此类患者,宜法叶桂“上下交损,当治其中”之思想,健脾助运治其本,清上温下治其标,遣方多以半夏泻心汤加减,以半夏、干姜配伍黄芩、黄连平调寒热,燮理阴阳。方中常以太子参代党参,太子参性平、味甘、微苦,兼具补气、养阴生津之功,而其补气之药力虽较人参、党参弱,但补而不燥。
若兼心火旺盛而心烦失眠者,加炒栀子、珍珠母敛降心火;
兼肺胃热盛而合并脂溢性痤疮者,合用泻白散以清泻肺中伏火,同时加枇杷叶(《本草经疏》谓其“性凉,善下气,气下则火不上升,而胃自安”)合桑叶相须为用,有疏风清热祛脂之功;
兼肝郁气滞,咽喉异物感、痰黏难咯者,常加厚朴、紫苏叶宣畅气机,疏利三焦;
肝郁化热者,加柴胡、黄芩以疏利少阳气机。
补后天滋养肝肾
中医学认为,皮脂为精血所化,由肝肾所藏,而国医大师禤国维亦提出“皮肤顽疾,久必及肾”的思想。故认为脂溢性皮炎后期反复发作、缠绵难愈是由于肾阴不足,相火妄动,上冲头面而成。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,学习工作压力大,忧思过度,饮食作息规律紊乱,加之岭南地区常年湿热氤氲,人处其中,久之易致脾虚湿困,阴精暗耗,使得阳气过亢而不敛,出现皮脂分泌过多、口舌生疮、心烦失眠多梦、腰膝酸困、月经不调、纳差腹胀、身体困重、大便黏滞等阴虚夹湿之象。
治疗此类患者,多从培土补肾泻浊、调和阴阳入手,使阴液得复而虚火收敛。临证遣方常以二至丸为基本方,方中女贞子、墨旱莲均入肝肾二经,善滋肝肾之阴,固本培元,合并脂溢性脱发者,则加制首乌、黄精益精养血,黄芪益气固发。现代研究亦表明女贞子中既有雄激素样物质,也有雌激素样物质,具有双向调节作用。然《本草经疏》曰:“女贞子,禀天地至阴之气……虽曰补益,偏于阴寒也,脾胃虚家,往往腹痛作泻”,且补益之品常过于滋腻,有阻碍脾胃运化、影响药物吸收之弊。故在应用二至丸的同时,常配伍山药、白术、陈皮之类,既能顾护脾胃,又可补而不滞。阴虚有热,兼有便秘者,常用白术-生地黄药对。脂溢性皮炎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,而大便的正常传导变化则离不开肾阴的濡润和脾胃中气的推动,故予白术、生地黄相配以补脾益肾、增水行舟。后期湿邪顽固,脾肾两虚,瘀结较重,出现皮损色暗、鳞屑肥厚者,又当合自拟经验方三术汤,以白术、苍术相合,标本兼治,燥湿健脾除顽湿,同时合莪术以活血通络散结。
调情志形神兼治
《素问·宝命全形论篇》云:“凡刺之真,必先治神。”《素问·热论篇》亦云:“食肉则复,多食则遗,此其禁也。”临床处方用药时亦应重视心理、饮食等因素对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。因此,治疗脂溢性皮炎过程中除了辨证论治外,还需特别注意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,如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宜,忌辛辣、甜腻、鱼腥发物等,以防助长脾胃湿热;同时嘱咐患者保持心情舒畅,合理作息,不熬夜,养成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的良好生活习惯。如此诸法并施,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。
本文转自中医杂志